所谓“一人得道,鸡犬升天”,这句话形容的是在封建时期,帝王是权力的中心,而登上帝王宝座的通常是太子。太子顺利继位后,他过去的侍从和官员们也会得到极大的庇佑,他们的前途因此而得到大大的提升,这些人往往会有机会迅速升职,走向仕途的巅峰。
在这一大群因太子而得到机会的人中,有一类官员特别引人注目,他们的职称是“太子洗马”。这个职位,在太子未继位之前,并不显赫一时,可一旦太子登基,这些人的地位将发生惊天动地的变化。
那么,“太子洗马”究竟是什么样的职位?它的具体职责又是什么?难道真的是负责为太子洗马、做清洁工作吗?其实,这个职务经常被误解,甚至许多人连名称都记错了。“太子洗马”这一职位的历史非常悠久,最早可追溯到周朝,但那时的名称并非“太子洗马”,而是“太子先马”,其中“先”字的发音为“xiǎn”。
展开剩余79%“先马”与“洗马”尽管听上去相似,但其实完全是不同的两个职位。先马并不是负责清洁马匹的仆人,而是指在太子外出时,担任仪仗队的统领,骑马走在队伍的最前方。而“洗马”则是负责为高官清洗马匹的仆人,虽然字面上仅差一个字,但其职责却大相径庭。
历史上,很多著名人物曾担任过“洗马”这一职务。例如先秦时期的越王勾践,在吴国遭遇屈辱时,他曾短暂担任过“洗马”一职。正如《国语》所记:“勾践为夫差先马,先或作‘冼’也”,后人普遍称之为“冼马”。由此可见,在那个时期,“洗马”与“先马”是明确区分的,人们并没有将“太子洗马”理解为给太子洗马的仆人。
在那个时代,尽管“太子洗马”这个职位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实权,但如果太子最终能够继位,这些“洗马”们的身份便会发生极大的变化。作为太子的近侍,洗马们往往可以借助这个机会迅速飞黄腾达。因此,对于一些能力较为平庸、但有志于仕途的官员来说,“太子洗马”无疑是一个理想的职位。
随着历史的演变,“太子洗马”的职能也经历了多次变化。在晋朝时期,除了原本负责仪仗队的职能外,“太子洗马”还需要协助太子处理日常事务,类似于如今的私人助理或秘书。
随着职责的扩展,职位的设置和待遇也发生了变化。在东汉和魏朝时期,“太子洗马”的编制固定为十六人,且薪俸与皇帝身边的亲信近侍相当。到了晋朝,随着“太子洗马”职能的增多,涉及到整理文件和处理机密事务,职位人数被缩减为八人,但薪资待遇依然没有太大变化。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记载:“太子太傅、太子少傅的属官有洗马之官”,其中颜师古注引张晏的解释中提到:“冼马原十六人,秩比谒者”。进入晋朝及其之后的时期,由于职能的改变,“太子洗马”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与皇宫的亲密关系。于是,这一职位逐渐被世家大族的子弟担任。
随着太子顺利继位,许多曾经担任“太子洗马”职务的人也因此获得了进一步的升迁和荣誉。在唐朝,“太子洗马”一职彻底摆脱了传统的侍从角色,成为了一个正式的官职,官阶被定为从五品。虽然从五品在官阶上不算非常高,但与某些七品的地方官相比,其地位无疑显得更加尊贵。更为重要的是,太子登基后,曾担任过“太子洗马”的人往往能迅速进入朝廷,并得到进一步的晋升机会。
唐朝时期,“太子洗马”的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,不再是单纯的秘书角色,而成为了太子的辅佐重臣。此时,担任这一职务的官员通常是帝王亲自挑选的贤能之士。比如,唐朝名臣魏征,他曾担任“太子洗马”并因其在太宗李世民面前的直言进谏,推动了许多政治改革,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典范。《贞观政要·任贤》一书中就详细记载了魏征如何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提拔下担任“太子洗马”,并在朝廷中提出许多直言,帮助太宗作出正确的决策。
进入明朝,“太子洗马”的读音发生了变化,许多人将其误读为“洗马(xǐ)”,由此产生了对该职位的误解。明朝时期的《快园道古》卷一和《水东日记》中的记载揭示了当时人们对“太子洗马”的误解,许多人开始嘲笑这个职位,甚至有大臣借机对“太子洗马”之职进行挖苦和刁难。
到了清朝,“太子洗马”一职已经不再具有实际职能,逐渐变成了一个虚职,主要用于提拔那些有潜力但缺乏经验的年轻官员。通过担任此职,这些官员可以获得一定的“镀金”效应,等待更大的重任。
尽管“太子洗马”这一职务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迁,其地位仍然不可忽视。在封建社会中,无论在哪个朝代,这个职位都备受瞩目,许多人争相担任。虽然由于“洗”字的误读,这一职位一度被误解,但在封建时期,类似的职称错误并不鲜见,也因此产生了不少趣事。
发布于:天津市